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我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引导教师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程育人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批优秀案例,现面向全校师生推介!
课程名称:高级微生物学
课程负责人简介:
申小叶,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食、药用真菌次生代谢的研究,主讲多门与微生物学相关的理论和实验课程。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委科研项目4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案例名称:生物质发酵生产乙醇
教学主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为微生物学中的乙醇发酵。在进行培养基的优化过程中,介绍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方式方法、理化性质、生物合成途径、应用范围以及与其他合成方法的区别等;追溯乙醇发酵的发展历史,并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突出的事迹与案例,揭示乙醇发酵的技术变革和相应的产品;回顾一般发酵生产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并将其与乙醇发酵的过程相结合,分析乙醇发酵自身的特点;通过影像、动画和图片等方式形象生动的再现乙醇真实的发酵生产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将现代乙醇发酵工艺的改进与具体现实中的产品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在学习生物质发酵生产乙醇的过程中,了解我国清洁能源的研究现状。抓住微生物在再生经济、循环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设计教学策略,进行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在以生物质为原料进行培养优化的过程中,培养基的配制策略往往会随着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发生巨大的改变,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培养基的配方与理论并不一致?并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情况,介绍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理论知识必须与成本效应相匹配,达成最佳的生产效益。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用辩证思维来看待整体事物中的复杂变量,过于理想化或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都会带来负面效应。由此,在将课堂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同时,强化了辩证思维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对各种工农业副产品的再利用是非常典型的再生经济,在此过程中,微生物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牢牢抓住微生物在再生经济、循环经济中的核心地位,科学设置教学策略,进行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政教育。比如,糖类可以作为碳源,帮助某些微生物发酵生产乙醇,而生物乙醇理论上可以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加清洁的能源。但利用葡萄糖做乙醇发酵,成本太高,为降低成本,有科学家尝试利用淀粉生产生物乙醇。不过在当今世界粮食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用淀粉生产生物乙醇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那选择其他的研究方向呢,比如秸秆、蔗渣等农业废物作为生物乙醇的原料?微生物是否可以有效降解秸秆和蔗渣呢?如果不可以,科研工作者又能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进行改进?教师可以层层设问,不断地将这一问题推向科学前沿,同时向学生不断强化生态文明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工业的理念和思想。